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驻扎汉中,组织了六次伐魏战争,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安眠定军山。自“隆中对策”以来,辅佐刘备,在纷繁杂乱的军阀混战的局势下,策划了三分鼎立的局面。在政治、军事、治国、理民中显现了才华。
诸葛亮出山至仙逝,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这个时期他的政治、军事及治国才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首先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确信荆、益二州能够归刘氏所有。在曹操大军压境,刘备败逃的危难时刻,出使东吴,协助孙、刘联盟,参与组织和实施了赤壁战役,并且为巩固荆楚根据地,操持后勤,尽职尽责。而在刘备取蜀损兵折将的关键时刻,(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泝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占据了荆、益即实现了“隆中对策”的前半部分,在其政治路线和军事斗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治蜀时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刘备外出,包括取汉中,“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保障了前线军事斗争的后勤供应。
从上《出师表》到秋风五丈原的八年时间里,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活动地域是汉中,主要政绩也留在了汉中。蜀汉的主要敌国是曹魏,诸葛亮在这里组织了六次北伐战争,而北伐的耀武扬威到底是一种姿态或确能饮马河、洛,且不去论它。
那么,长期驻军汉中,并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的意义何在呢?
1.兴复汉室蓝图中的钳击计划的破灭与形势的逆转。“隆中对策”中描绘了在取得荆、益之后,两路出击以取东、西二都,使曹魏分兵二顾,若有一路取得重大胜利,蜀汉就有在中原与曹魏抗衡的基础,进而进行统一中原的战争。然“天下有变”?却变得极其不利于刘蜀政权,原来有利的局势急转直下而使得蜀汉政权面临“危急存亡之秋”?了。首先是荆州失守,继而是虓亭之败,接着先帝崩殂,这样一来,东线出击则是与国的事,蜀汉只剩下出秦川这条唯一的出路。因此,驻军汉中则成为必然。这就是说,蜀汉的命运与汉中的战略与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必须这样做。
2.矛盾的心理因素迫使他长期驻守汉中。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临发,给后主刘禅上了《出师表》,“临表涕零”?,非是惜别后主,实是追念先帝,先帝“三顾”而出山,与之夺荆州,取西川,政权从无到有,地盘从小到大,先帝身先士卒,驰骋疆场,而今蜀止剩一州之地,缺乏将帅,也只能以身代劳,“庶竭驽钝”?了。这是书面含义,而另一方面,在与先主共事的时日,也常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存在,比如:在袭取荆州问题上,在东征孙吴问题上,在用人问题上,矛盾与情感的交织,最终是情感战胜了矛盾,从“鱼之有水”?到白帝托孤,正是最好的说明。而与后主的关系则不同,这一点从《出师表》中可以清楚地得到一些启示,内忧外患的严重性已经使本政权到了“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至于内部矛盾业已点名,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大政方针?,而外部矛盾则是主要矛盾,为了应对外部矛盾,就必须开赴前线。在应对外部矛盾的同时,也可以避开或淡化一些内部矛盾。
3.汉中是蜀汉政权的生命线。汉川在秦、巴之间,绵延千里的秦岭大山脉,横亘于汉川之北,是汉中的天然屏障。公元215年,曹操征张鲁,“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后在刘晔的劝导下才征降了张鲁,取得了汉中。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在损兵折将的情况下,决定放弃汉中,以“鸡肋”喻汉中。就在曹操认为可有可无的地方却是蜀汉王朝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守住秦岭的几个关口,守住几条山间小道,就可保全汉中,保住了汉中就保住了蜀汉政权,这也就是蜀与汉中的联结意义。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13小说网【13xiaoshuo.cc】第一时间更新《阳平关口说三分》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