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说网【13xiaoshuo.cc】第一时间更新《阳平关口说三分》最新章节。
摘要:“隆中对策”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兴复汉室之大计,是蜀汉政权建立的理论基础。它既有现实的内容,又有理想的光环;它既给刘备指出了现实立足的出路和建立政权的方略,又附和了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心理需求。它详析了地跨荆、益而立国的时局和条件,进而提出了复兴汉室的假说,在地跨荆、益与复兴汉室之间,陈寿写进了“天下有变”的语词,这个语词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可以推测的空间。本文对“天下有变”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天下有变”既是行文的需要,又是逻辑关系的需要,还是“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这个条件的内涵却是无法确定的,在今天看来,它的内容还是可以虚拟的。
关键词:诸葛亮;隆中对策;天下有变;复兴汉室;假说;虚拟
《三国志》为后世提供了极其复杂的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是人们研究三国历史最可靠的蓝本。其用语精当,叙事简洁,令人叹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蜀,长于蜀,而归于晋。他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述了刘备造访隆中与诸葛亮的谈话。陈寿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庞大的谈话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纳、浓缩、精炼,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回答了刘备提出的问题,阐述了对时局的看法,被称之为“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是诸葛亮给刘备谋划的兴复汉室之大计,被誉为千古一策。它是一幅奇妙而美丽的画卷,绚丽多彩,构思精美。笔法大胆,拨云破雾。其主要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建议刘备夺取荆、益二州,构成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而据其一的格局。第二层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幅画卷看似非常完美,而且很耐人寻味,因为它不是一幅平面画,它的立体透视性效果很深远,有能看得很清晰的层面,有远山近水,有重峦叠障,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云遮雾绕的部位,这就是“天下有变”。
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需要像诸葛亮这样的智谋之士,诸葛亮欲出山实现理想抱负,也要依托像刘备这样尊贤爱士,“信义著于四海”的英雄,那么,二者的结合点就是隆中的一番晤对。刘备的提问中含“德、智、力、义”等概念,而“义”的伸张要仰仗“德、智、力”。但是刘备目前最紧需的是“智术”方面的人才,这就要求诸葛亮的回答既要符合“信大义于天下”的总路线,又要能够解决立足的问题。为此,诸葛亮给刘备展现了一个既现实又长远的战略规划。刘备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诸葛亮则抓住了出山的机遇。
刘备与诸葛亮的这次晤谈,被“聪警敏识,属文富艳”的良史陈寿写进了史书,作为刘蜀政权创建的理论基础而备受后世的尊崇,一面是刘备的礼贤,一面是诸葛亮对时势的高明看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谱写了三国的序幕曲,演奏了雄壮的交响乐。
但是,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能把天下可以三分的情况这样透彻地解析出来,就已经是很非凡的了。而由刘备来一统天下,只能是一种展望,只能是应和刘备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只能是一种假说。如果他不提出“兴复汉室”的假说,这套理论就不完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三分天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兴复汉室”这一假说的提出,不是没有基础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它的实践基础是建立在天下三分得到实现的情况下。陈寿在这个假说前写进了“天下有变”的词语,这个词语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推测的空间。
首先,从篇章结构上来讲,这个词语是不可或缺的。这个词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语义方面用于顺接,若果没有这样的承接,这段话的两个层面的衔接就会产生断裂现象,在文字的表述方面也不平滑。
其次,应和了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需要。“信大义”就要有条件,在三分天下的基础条件下再一统河山,贯彻其治国理民的政策和措施,重振大汉雄风。然而,要达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努力使一个走投无路的军事集团在存亡之际看到希望,能够在曹操剿灭之前抢占一块地盘,就已经算是抓住了机会。而欲逆转已经垂亡的汉室大势,谈何容易。
第三,“天下有变”是逻辑关系上的需要。占据荆、益也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的依据是在分析了董卓之乱后的局面渐趋明晰,现行割据势力的兴衰可见的情势下,建议刘备占据荆、益是完全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又是“兴复汉室”的前提条件。而要一统天下,尚需其他方面条件的成熟,这个条件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天下有变”。占据荆、益与“天下有变”共同成为复兴汉室的复合条件,缺一不可,而“天下有变”却是一个很模糊的语词概念。从形式逻辑学的角度讲,它的不确定的内涵和占有荆、益这个可能实现的效果为复合条件,共同推出由刘备来统一天下这样一个必然的结果。当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结论,不具备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
第四,“天下有变”这个条件的内容是可以虚拟的。
1.自己力量的迅速强大。207年诸葛亮出山,208年,曹操逼荆州,荆州形势发生了遽变。先是刘表卒、刘琮降,继而是刘备败走夏口,接着孙、刘联合大败曹操,这一幕非常迅捷,疾驰而过。刘备也夺得了地盘,又得到东吴地盘的支助,形势极其有利,若果能迅速拿下益州,那么“天下有变”的前提基础很快就要发生了。而客观实际呢,211年才开始进军益州,214年取下成都,219年拿到汉中,才形成自己地跨荆、益,这与赤壁战胜已距十一年之久。这就是说,自己没有迅速壮大,而其他方面的变化情况又与十一年前大不相同。
2.孙吴不是没有进取欲望和规划的。早在公元200年,鲁肃与孙权的一次榻前对话就已经有了意向。孙权问计于鲁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回答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然“隆中对策”中却认为孙权作为联盟者只能为我所用,只起牵制曹魏和配角的作用,应围绕刘备集团的指挥棒转,而未有扩张和进取的欲望,仅限于利用天险和人力资源保守江东。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13小说网】地址:13xiaoshuo.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