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13小说网】地址:13xiaoshuo.cc
手势—声音—语言
无论是生活还是劳动,无论是自卫还是渔猎,用手势来表达意思和传递信息都是必要的。一个原始人在树林里看到了一只鹿,他会用手势来“报告”他的发现,同时用手势招呼他的同伴一起来围捕这个猎物。这就是在互通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最早的通信。
这种“手势语言”,或者叫“动作语言”,在加强原始人群体间的联系和合作、有效地进行御敌防卫和获取食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是今天,它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这些“动作语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想说“是”的时候,常用点头表示;想说“不是”的时候,可以连连摇手;想说“那边”,手就指向那边;握手、欠身,含有问候、感谢的意思;耸耸肩膀,摊开双手,意味着“无可奈何”。至于着急时跺脚,发怒时拍桌子,愁闷时紧锁双眉,惊奇时睁大眼睛……那就更属司空见惯。
事实上,现在我们不仅用语言来彼此交谈,还常常借助于非语言的形式来互通信息。有些动作语言甚至能表达普通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光用语言而没有动作,可能反倒变得枯燥乏味了。
“手势语言”虽然能够形象生动地把某些事物或意思表达出来,但是它的表现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一一表达各种各样的东西,尤其无法表达抽象的概念。
再说,“手势语言”还有一些固有的缺点。比如,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时无用武之地,在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使用不上,由于干活等原因手被占用时也没法使用……
于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活和劳动内容的日益丰富,“手势语言”不够用了,原始人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
用声音传递信息,可以传到比较远的地方,而且能让更多的人听见。
开始,舌头和嗓子都不大听使唤,发出的声音很单调,不是尖叫,就是吆喝,或者彼此寻找呼应,或者互相通报敌情,一种声音同另一种声音很难区别,可表达的意思很少。
后来,由于不断使用发音器官,使原始人的舌头、喉头、声带变得更有弹性,长而深的牙床变成了短而浅的牙床,再加上有了下颏,舌头可以在嘴里更好地自由活动,音调的变化也跟着增多,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口头语言”。
早期的“口头语言”很像“手势语言”。比较形象,可以称之为“象声词”,通常就是模拟物体的声音或所描述的动作。比如,在所有民族的语言中几乎都有“妈妈”这个儿童词语,它可能就是对喂奶时无意中发出的声音的模拟。
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显然要比用手势传递信息方便、灵活、有效得多。
比如,一个原始人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猛兽,他会立刻发出惊叫声,其他的人听到这个信息后,也会跟着同样惊叫起来,并一起躲开或爬到树上去。
相反,如果有人看到的是一只猎物,他又会发出另一种声音,招呼同伴作好打猎的准备。
“口头语言”和“手势语言”的发达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发达。
你看,手势和声音的信息被人的眼睛和耳朵接收后,马上报告给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大脑再发出命令给手——把木棒或石器握得更紧一点,给眼睛——更留心观察周围的动静,给耳朵——更警觉地倾听周围的声音……
“手势语言”和“口头语言”越多越复杂,人脑的工作也跟着越忙碌,结果是脑子里的细胞越来越多,细胞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脑的容量增大了,大脑皮层更加发达了,这时候的原始人只要一看到或听到“羚羊”的信息,尽管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羚羊”,他的脑子里也会出现“羚羊”的概念。也就是说,人终于学会思维了。
把刚生下来的小猩猩抱到与刚出生的婴儿一起,过着同样的生活和接受同样的教育,到了第三个年头,小猩猩非常敏捷,奔跑跳跃,活动技能远远超过幼儿。但是,当幼儿兴奋地咿呀学语时,小猩猩却一筹莫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迸出“妈妈”、“爸爸”等几个最简单的词儿,因为它不具备像人那样的发音器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通信知识篇》转载请注明来源:13小说网13xiaoshuo.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