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炮传奇

第21章 登上了驶往英国的轮船

《傅大炮传奇》转载请注明来源:13小说网13xiaoshuo.cc

经过了一番准备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傅斯年从北京动身去上海,准备从上海坐船去英国留学。

在求学的路上,傅斯年可谓荆棘遍布,他深知这次留学的机会有多难得,他当然特别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在行前致友人的信中表示:“要把放洋的那一天做我的生日”。这里,一方面,他将这次留学,看做是一次浴火重生,另一方面,对这次留学寄以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留学,使自己脱胎换骨。

他在致俞平伯、顾颉刚等同学的信中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这方面的愿望:“近二三年来,更蕴积和激出了许多问题。最近四五个月中,胸中的问题更大大加多,同时以前的一切囫囵吞枣答案一齐推翻。所以使得我求学的饥,饥得要死,恨不得在这一秒钟内,飞出中国去。”

对西方文化的渴求,是傅斯年出国留学的主要动机,他要扩充自己各科知识,同时具有用西方文化陶冶自己人格与思想的期望。

他也曾说过:“我这次往欧洲去,奢望太多,一句话说,澄清思想中的纠缠,练成一个可以自己信赖过的我。这出北京的一天,虽然是出国门,但是长途的发轨自不免起了无数的感想,过去的,未来的,快意的,悲观的,对这霜雪飘零的景物,心上不免受些感动,人生的真价值于我,现在看来只是就其‘论而扩充之’,待后来充满了,作一个相当的牺牲。”

上海给傅斯年的印象不怎么样,在上海,他除了向诸位同学报告他离开北京到上海的一路观感外,着重谈了对上海的印象。他说:“在上海住的时候很短暂,没得什么益处。但见四马路一带的‘野鸡’不止可以骇然,简直可以痛哭一场。社会组织不良才有这样的怪现状;‘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也是当时中国对外的窗口,却是这样一种情况。社会状况若此,忧国忧民的傅斯年要痛哭一场了。

一九二零年一月二日,傅斯年与俞平伯辞别送行诸友,登上了驶往英国的轮船。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父亲俞陛云为翰林院编修。俞平伯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一九一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

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傅斯年与俞平伯既是同窗好友,又是新潮社同一战壕的战友。两人都曾经是旧派人物黄侃的得意门生,后来又都成为了新派人物胡适的高足。在众同学中,两个人关系是比较特殊的。这一次所以能结伴同行,主要还是傅斯年的缘故。

傅斯年深知出国留学的重要性,因而在赴欧之前,他多次苦劝俞平伯同自己一并前往欧洲继续学业。俞平伯在家里可谓是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做通了俞平伯本人的工作,家里又千方百计阻拦。最后还是傅斯年大包大揽,承诺说自己一定会照顾好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小老弟,家里才好不容易放行。也就有了这一次的结伴同行。

俞平伯应该是自费留学,他的家境比较好。

坐着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开始的时候,傅斯年和俞平伯还带着巨大的好奇心,遥望苍茫的天际,观看着涛起涛落,憧憬着那个即将踏上的全新的世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可是,不久,船上生活变得单调与孤独起来,傅斯年还好,俞平伯却有些受不了了。此时的他特别思念自己的夫人。

他一路上做新旧体诗寄给夫人许宝驯,其中有两首题为《身影问答》的诗,正反映出他思念夫人之情:“身逐晓风去,影从明镜留。形影总相依,其可慰君愁。颜色信可怜,余愁未易止。昨夜人双笑,今朝独对此。

在船上,傅斯年倒并不感到太寂寞,他在给校长蔡元培的信中说:"船上的中国旅客,连平伯兄和我,共八人,也不算寂寞了。但在北大的环境住惯了的人,出来到别处,总觉得有点触目不快;所以每天总不过和平伯闲谈,看看不费力气的书就是了。在大学时还不满意,出来便又要想他,煞是可笑的事!平伯和斯年海行很好,丝毫晕船也不觉得。"

俞平伯后来回忆说,时间一长,一种莫名的寂寞不由得弥漫周身。也许是这难耐的寂寞和相对完整的时间,他开始细读《红楼梦》,这是他13岁的时候不爱读,也没有读懂的一部书。

傅斯年在给校长蔡元培的信中,所说的不费力气的书应该就是《红楼梦》了。他二人不但都细读了,而且还细谈了。后来俞平伯在《〈红楼梦辨〉引论》中回忆道:"孟真每以文学的眼光来批评他,时有妙论,我遂能深一层了解这书底意义、价值。但虽然如此,却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底兴味。"

但无论怎么说,这次海上西行的空闲,正好给俞平伯打下了研究《红楼梦》的基础。由此还可看出,他搞上红学研究,开始就只是打发空闲,并不是当学问来研究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傅斯年与俞伯平于二月底到达了英国利物浦,次日乘车去伦敦。傅斯年办理了入伦敦大学的手续。刚到英国两个星期,俞平伯突然不辞而别,乘船回国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逃了龙傲天他妈妈的婚》《开局成为柔弱虫母》《欢迎来到我的地狱》《过天门》《惶惶》【笔趣库】【梦琪小说】《我能听到凶案现场的声音[刑侦]》【花瓣小说】《长生修仙:从福修开始

实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小说网13xiaoshuo.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

寒门崛起 历史 / 连载
寒门崛起
朱郎才尽
这是一个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回到了明朝中叶,进入了山村一家幼童身体后的故事。木讷父亲泼辣娘,一水的极品亲戚,农家小院是非不少。好在,咱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四书五经八股文,专业也对口,谁言寒门再难出贵子。国力上升垂拱而治;法纪松弛,官纪慵散;有几只奸臣,也闹点倭寇;但总体上可以说,这是士大夫自由滋生的沃土。一个寒门崛起的传奇也就从这里生长了。谨以此文向所有的穿越经典致敬。PS:寒门崛
642万字一年以前
斗罗之我的武魂是杂草 历史 / 连载
斗罗之我的武魂是杂草
旱地惊雷
书友q群:563894205我穿越斗罗大陆,发现我的爷爷,一个农民,武魂是一株杂草。我的父亲,一个农民,武魂是一株杂草。我,我爷爷的孙子,我父亲的儿子,一个未来的农民,武魂也是一株杂草。如此,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永无出头之日。我不由地叹了口气。“叮,是否加入聊天群”听到这样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我不禁热泪盈眶。为了我自己,也为了我未来的子孙,我必须要努力,必须要奋斗,哪怕是付出我的生命。我一定会抓住这
157万字一年以前
雏鹰的荣耀 历史 / 连载
雏鹰的荣耀
匂宮出夢
802万字25天前
庆余年 历史 / 连载
庆余年
猫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而谁可知,人生于世,上承余庆,终究却是要自己做出道路抉择,正是所谓岔枝发:东风携云雨,幼藤吐新芽。急催如颦鼓,洗尽茸与华。且待朝阳至,绿遍庭中架。更盼黄叶时,采得数枚瓜。…………
564万字一年以前
铁十字 历史 / 全本
铁十字
月影梧桐
一位德国军事学家穿越到了1942年的二战,开始挽救帝国狂澜于既倒的历程……
630万字一年以前
天唐锦绣 历史 / 连载
天唐锦绣
公子許
穿越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但是当房俊穿越到那位浑身冒着绿油油光芒的唐朝同名前辈身上,就感觉生活全都不好了……
2147万字18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