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说网【13xiaoshuo.cc】第一时间更新《西安古代音乐文化》最新章节。
(一)音乐的地位
音乐在我国古代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礼乐文明”架构下,“乐”和“礼”相辅相成,以此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意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源于“禮”。《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乃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在古代中国,礼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人们日常生活准则构成与国家制定典章制度的依据。其渗透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既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揖让周旋之节文”,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行为道德规范两方面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与抽象概括。
在礼制社会下,乐的地位仅次于礼。两者的结合,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隋书》云:“乐者,乐也。圣人因百姓乐己之德,正之以六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九歌,舞之以八佾,实升平之冠带,王化之源本。夫人者,两仪之播气,而性情之所起也,恣其流湎,往而不归,是以五帝作乐,三王制礼,标举人伦,削平淫放。其用之也,动天地,感鬼神,格祖考,谐邦国,树风成化,象德昭功,启万物之情,通天下之志,若夫升降有则,宫商垂范。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外敬内和,合情饰貌,犹阴阳以成化,若日月以为明也。”(唐)魏徵.《隋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3(卷13)与礼之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勿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也。”(宋)真徳秀.《西山读书记》卷10,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卷10)
《周礼》曰:“养国子以道(以道养其心也),乃教之六艺(古之為教德行道藝而已):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漢鄭氏注,唐陸德眀音義,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14】作为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周礼》,将周代学校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的六种技能,合称为“六艺”。《周礼》中“礼”“乐”相辅相成,是我国古代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二)音乐的作用
音乐在我国古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与政治、道德、教化、宗教联系在一起。
1.社会生活中的教化作用
利用音乐实施教化、达到思想统治的目的,实现社会稳定,是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音乐的原因之一。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汉)郑氏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37,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陆徳明.毛诗注解,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37】在国家管理的礼乐刑政系统中“乐和民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建立的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融儒释道为一体的教化体系中,高度重视音乐教化作用。
早在春秋时代编辑而成的《诗》中就有“美教化”阐述。所谓“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巡守,则陈诗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也。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乎诗。”漢鄭氏注,唐陸德眀音義,賈公彦疏.周禮注疏【卷1】诗曾经被当作“观民风、知得失”的利器,通过诗查知社会“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状况,即古代不同渠道教化的表现形式。
我国古代教化的核心内容是突出道德作用。“徳行者,其教化也”(汉)郑氏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6】“道德之衰,上下相噬,则教化不用。”陆徳明.毛诗注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11】“教化之成,则有不言而信者矣。”③【卷31】“君臣上下之间、礼乐教化之际,莫不灿然有文以相接。”苏轼.东坡易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7】教化的目的是讲道德、立诚信、明等级,通过教化达到社会稳定、国家治理的作用。
道德教化凸显了其在治理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稳定国家的重要性。
音乐在礼乐制度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所谓“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林栗.周易经传集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16】音乐成为道德开出的花朵,其社会功能就在于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去培育、感动、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强调个人对差别性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从生活践履中获得和乐的内在体验,把儒家伦理思想通过音乐形式内化成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准则,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塑造社会成员的德性。“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易祓.周易总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14】音乐成为统治阶级培养教化人才的重要内容。
2.政治生活中维护等级作用
统治阶级在维护等级秩序中赋予了音乐特殊的功能。《周易象辞》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父兄师傅之教子弟,使之就学,必指挥鞭策之也”黄宗炎.周易象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7】教化的目的,即统治者或者社会管理者以一定的行为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约束,使社会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关系准则,使社会和谐、有秩序,“内顺外巽,”(张载.横渠易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1】进而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所谓“凡教化设施皆是用感也,作于此化于彼者,皆感之道。”②【卷1】
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与规范,音乐也被用来宣传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合法性,旗帜鲜明的表现其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功能。所谓“大夫无故不撤悬,士无故不撤琴瑟。”(唐)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卷13)乐器被视为统治阶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周代礼乐制度中,表示贵族高贵礼仪的“雅乐”是以大型的打击乐器钟、鼓、磬等为主奏乐器,这些表现所谓“鼓似天,钟似地,馨似水”(宋)朱子.《仪礼集传集注》,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27)的金石之音,在维护周代庙堂乐礼等级秩序中具有重要地位。
西周“礼不下庶人”,在贵族政治、外交、军事、日常生活等礼节仪式,如“郊社”(祭天地神明)、“尝祭”(贵族祭祖)、“食祭”(政治外交宴会)、“乡射”(乡里中贵族们的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学习性质的狩猎)的用乐有严格规定。在国家礼仪中,金石之乐是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笔趣推文】《仗剑独行斩鬼神》《寒门贵女》【怪谈小说】《捞尸人》《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恶霸小姑是年代文真千金》《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竞选神明》
天才一秒记住【13小说网】地址:13xiaoshuo.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