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说网【13xiaoshuo.cc】第一时间更新《阳平关口说三分》最新章节。
《三国志》是以曹魏政权为正统和主线的,然而,一千七八百年来,人们对蜀汉政权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蜀汉政权的遗存,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理性的和存在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都对后世产生着越来越巨大的影响。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在刘备德行仁政的感召下,蜀汉政权清明的治理,使得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备就有极高地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并称赞他有“折而不挠”的精神。本文试图分析刘备“折而不挠”的作为与蜀汉政权建立的关系。
一、刘备与汉高祖共有的操守
秦末农民大起义,造就了项羽与刘邦两股对抗势力,经楚汉战争,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东汉末农民大起义后,统一的汉王朝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刘备经过艰苦奋斗,创立了蜀汉政权。从一统河山的功绩方面讲,刘备远不如刘邦,而在经世济民方面,在品行道德方面,两人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某些方面刘备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沉稳、听谏、宽容、忍让、机警是刘邦和刘备共有的特点。
少年时的刘备就“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他的宽厚、仁义、大度及优秀的组织才能在乡里就已有所显露。由于出身微贱,在汉末群雄割据,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他仅能合徒众,不可与州郡大豪、公卿王侯并驾齐驱,只能在诸多割据政权的夹缝中屈就,但当时曹操集团中的见识卓异者都认识到刘备能成大器,这是从他的人格、品行、操守、机智、勇力等诸方面来参考的。刘备真正走向事业的转折,是从客居荆州开始的,这时他基本上脱离了中原逐鹿时的疲惫状态和险恶处境。刘表虽不能重用刘备,却给他了一个休生养息的机会,使他能重新思考建功立业的战略方针。经徐庶与水镜先生的举荐,以左将军的身份寻访一隐居之士,“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垂询天下事,引出“隆中对策”,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在曹操逼近荆州时,刘琮降操,刘备不取荆州的考虑是非常妥当的,即使荆州人民拥戴他,他也不敌曹操,又无盟军,犹如徐州之不可守一样,体现了刘备机智、有韬略的一面。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他广纳贤才,无论客主,不避亲疏,按能授任,使“有志之士,无不竞劝”?,这样的政府是非常有活力和希望的。而对于降主刘璋,也给予极大的优抚,“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
刘邦与刘备都善于听取好的建议,他们的成功就在于集中了好的谋略,也就是所谓的察纳雅言,但二者在接受臣下意见的取舍尚有一些差别。刘邦在接受臣子的建议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如进驻咸阳后,采纳鲰生“距关,勿内诸侯”?的动议,封闭函谷关,差点引起与项羽决战的灾难。又,刘邦被困荥阳,郦食其建议分封六国旧贵族之后裔来削弱项羽的力量,刘邦即“趣刻印”?,又是张良劝止了这个错误行动。刘备则不然,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刘备曰“善”,曹操逼荆州,刘琮投降,诸葛亮劝其袭夺荆州,实践“隆中对策”的第一步,刘备不采纳。此时若袭荆州,那就违背了“隆中对策”中的“曹操不可与争锋”和联吴通蜀的既定政策,就会使自己处于孤军奋战,会给自己的军队和荆州人民带来极大的不幸,尔后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抗曹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又如,在取蜀过程中,庞统献上、中、下三策,刘备为什么不取其上策而取其中策呢?这里面有个取蜀与治蜀的关系问题,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之易而服之必难,属逼兵势的情况,蜀人心不服,后必有变。用刘备的话说,就是“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故而取其中策。这样做对后来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在许靖的问题上,先前轻视,经法正介绍了许靖的情况后,即刻重用,这说明他不是见言就纳,而是真正察纳了雅言,在这方面比之刘邦更显沉稳,更胜一筹。
晋陈寿评价刘备有高祖之风,特别提到他“折而不挠”的性格特征。刘备每与诸葛亮谈先汉的兴隆与后汉倾颓的情况,希望自己能像汉高祖一样重整汉家河山,高祖的精神常常激励着他,不畏艰辛,奋斗不止。在与豪强的较量中,刘备常常处于劣势地位,但他屡败屡战,最终建立起蜀汉政权,正是这种“折而不挠”的精神使之然。
二、刘备立国谋略刍议
刘备与曹操,都是汉末最杰出的领袖人物。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及成长道路不同,所形成的思想及治国方略也是不同的。在平定天下,迅速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曹操的决策和措施是坚决而有力的,如他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在残酷而又错综复杂的军阀混战中,他打着中央政府的旗号,凭借智慧和武力,迅速统一了中原。
刘备出身细微,虽说他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但时隔久远,家道败落,沦落为一般平民。刘备对于汉末下层人民的处境感受比较深刻,又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老师卢植“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精研而不守章句……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卢植的思想、品行、操守及济世大道对刘备的影响是很深的。经世济民的思想,残酷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折而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他的思想建构逐步形成。
在中原地区的混战中,他还不能与强大的军阀相抗衡。当徐州牧陶谦病危,以举州相托,“先主未敢当。”?在麋竺、陈登、孔融等劝说下,勉强接受了徐州。这期间,他广布恩德,厚树信义,推行仁政。这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混战、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人民渴望这样政治人物。刘备领徐州牧,袁绍也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三国志》上这样写道:“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曹操)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程昱认为刘备很得人心,由此可见,刘备的“仁政”,是深孚众望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