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小说网13xiaoshuo.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诸葛亮在历史上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面貌出现,他不是文学家,但他的出于政治目的写成的《出师表》却脍炙人口,为人称道,千载流传。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却很少有人系统地探究,如果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除“志尽文畅”?外,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在技巧的运用方面是许多专业作家所难以企及的。
1.抒情于理寓理于叙
《出师表》能够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句句叙事、句句抒情,而其理自明矣。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一片衷情溢于言表,谁读到此不有所感慨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白帝托孤,你不是不知道啊,我为什么要重申这件事呢?蜀汉政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你该能够理解我“夙夜忧叹”的原因了吧,我之忧叹,只恨力不从心,先皇帝未竟的事业何时才能完成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白的吗?像这样的传情方式,在文章中用得是很巧妙的。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出师表》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段,使文章形象鲜明,观点明确,脉络清楚,说服力强。对比是映衬中的一种格式,也叫对衬或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或有差别的事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绘,以便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文章从先帝创业开始,用了许多笔墨追忆先皇帝,宣扬其盛德,写其言谈举止,表现出一个英明圣君的风采,而知人善任则是先皇帝突出的特点。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及赞扬向宠等,通过这些描写,和盘端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先皇帝的形象。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章是写给一定的对象看的,《出师表》的阅读对象首先是刘禅,在他面前宣扬先帝懿德,用先皇帝的品质来教育他,使其自觉自察,而对比的色彩就在其中。相反地,刘禅的形象也隐隐而现,这种以明衬暗的手法正是诸葛亮文章的高妙之处。以叙事人身份出现的诸葛亮,既大胆明理,又无狂放之言。这几个人物互相对比,相互映衬,各有特点,色彩鲜明。再如表中反复举荐文臣良将,如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长史、参军等“贞良死节之臣”,要刘禅“亲之信之”,实则警诫后主,切勿听信奸佞,蜀汉后期阉宦黄皓专权误国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中还以先汉和后汉作对比,阐明“开张圣听”的意义,告诫后主,突出强调桓、灵之世不可效法。
3.朴实无华情真意切酣畅淋漓一气直达
是“为情而造文”,还是“为文而造情”呢?刘勰肯定了“为情而造文”,抨击“为文而造情”是“苟驰夸饰,鬻声钓世”?。“为情而造文”就是表达了思想感情的作品。《出师表》虽很简短,而辞能达意,把内心的积愫表达得很透彻,不用藻饰,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有风雅之概。直陈其事,开宗明义。不虚美,不隐恶。在陈述事情的同时表达了炽热的感情与深深的忧愁。全文揭示一个主旨,就是“兴复汉室”。贯穿一个精神,就是“报先帝而忠陛下”。酣畅淋漓,一气直发,贯通义理。有孟子散文的气势,正是所谓“文以气为主”?。
4.词语凝炼蕴含丰富
一篇文章的得失成败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其中锤炼词语是其重要的一环。既要使文章表意显赫,又要避免芜杂啰嗦,用最经济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非得有深厚的文字基本功不可。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到三十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动荡不安、国家分裂、蜀汉政权危急存亡的景象。而一个“秋”字,则是经过了精心的提炼,实在是不可用其他词语来替代。“秋”用在这里,蕴含十分丰富。如果从字面上看,它是表时间的名词。秋天,是万物成熟时期,是收获季节,本来是很宝贵的,这里又与“危急存亡”联系起来,组成偏正式名词词组,来比喻蜀汉政权的处境已经到了“存”与“亡”的关键时刻。如果再联系全文的意图看,这个“秋”字还具有动态性,一年之际在于秋,秋之一去,冬将来临,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假若失去了这个季节,那将时不再来,继之而到的是凋零、枯萎、严霜、寒冰。作者既对这个时期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又深深地感到担忧。基于此,才有下文的“丁宁周至”?之辞。“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能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不懈于内”,“忘身于外”。从全篇看,无一句废话,无一字多余,大开大阖,行云流水。仅仅五六百字,就把出师前的工作做了周详地安排,关键事项无一遗漏。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感情,尽在言表。真正做到了遣词造语凝炼切当,蕴含丰富。还有一些词语的活用,很有新意,如:“陟罚臧否”的“臧否”二字,已成为熟语。“臧”本指善,“否”本指恶,都是形容词,而这里都用作动词,指表扬、批评。另有一些词语早就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例如:“妄自菲薄”、“三顾茅庐”等等。
5.整散掩映错落有致重章迭句回环跌宕
整句和散句是中国文学中的两种句式。好的散文往往能够整句和散句交替使用,造成一种韵律和谐,起伏跌宕之势,达到紧缓自然,文气流畅的效果。《出师表》自始至终都是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音节协和,错落有致。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其中“诚宜开张圣听”与“不宜妄自菲薄”从两个不同角度表明一个旨意。“诚宜”句后面紧跟一对整句又与“不宜”句构成一对整句,而“不宜”句后面则是散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样,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个观点而句型结构有所不同,读来抑扬顿挫,有音乐之美感。
《出师表》多用四字格。四字格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句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字格。用四字格有节拍匀称,形式整齐等特点,例如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等,都是典型的四字句式。文章的好与不好要看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程度。表中所用的四字句式,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典雅的形式,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表中还用重章迭句的表现手法。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与“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又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与“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反复振荡,像警钟敲响,启人心智,睿人耳目。都能造成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修辞效果。这种手法也是《诗经》民歌的特色之一,就像音乐乐章中不断出现主旋律一样,能够充分抒情,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
6.对偶精巧骈散结合
中国古典散文经先秦到两汉,可以说达到了高峰。贾谊的《过秦论》,鲁迅称其“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堪称“西汉鸿文”?。司马迁的《史记》,鲁迅说它是“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也影响深远。“东汉散文在辞赋的影响下,已开始注意对偶,魏晋时期散文骈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并初步形成了骈文。”?辞赋在两汉文学中有重要地位。诸葛亮的散文也受了辞赋的影响,运用对偶的句式而抛弃了铺张扬厉的手法,将丰富的内涵与新颖的形式融为一体,使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如果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相比较,其工整程度不亚于南北朝的骈偶句。再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能够跳出辞赋之藩篱,又不失对仗之工整。如果把“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的转折连词“然”和判断标志“者”去掉,也是很好的对偶句。这些对偶的句式丰富了文章的句型,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对我们研究当时散文的语言艺术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三、风格特征与文学位置商讨
《出师表》为什么留传并引起共鸣呢?首先是它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其次是它的文学性因素较强,第三是它的社会功用。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把文学与治国提到同等的位置上,充分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王充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晋陈寿论诸葛亮:“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有补于当世。”?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落崖三载后》《锦宫春暖》《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独悦你[带球跑]》【读趣阁】《重开吧!蜘蛛侠!》《重生成阴鸷太子的心尖宠》《官人官色》《漫画路人自救指南》《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