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明办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小说网13xiaoshuo.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事实上,任何圆满,总是与遗憾相伴随的。
大约是在公元700年的重阳节,王维与在长安的文朋诗友结伴登高,心却牵挂着远在山东的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不是是一种遗憾?再往前推,大约在公元640年的重阳节,26岁的王勃登临蜀山,吟出了一首《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就不仅仅是遗憾了,在重阳节享受痛苦,也算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吧。
到了宋代,女才人李清照李易安居士眼中的重阳简直就是一曲断肠的涕泪怆然了。“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凄凄惨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百结。其实,在泪水中就浸渍了一个“恨”字,恨岁月无情催人老;恨战乱让她与赵明诚天各一方。
可杜牧说,过节就过节,就想着些高兴的事情,在与朋友的交欢中喝得酩酊大醉,何必恨年华的无情呢?杜牧对在座的朋友说,古往今来人的一生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么?何必要效仿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流泪呢?我很惊异,甚至猜想苏轼的那句“不应有恨”,是不是就是从杜牧那里化来的。
的确,人生的历程就是一个遗憾的历程,人生的风景就是一卷遗憾的风景,期望值与现实总是在某种时候呈现出一种反差的图谱。
遗憾,积而成块垒,就会成饮恨。但是杜牧化解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