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4月7日,王世充篡夺了隋朝的江山,取国号为郑。
此举标志着隋王朝的全部灭亡,而唐皇李渊虽然从去年就开始称帝,但是按照王朝的更替来算,今天才算是正式的改朝换代。
当此时,除了唐朝之外,还有好几个自称皇帝或者称王的,但是隋末这些变民首领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在公元619年,就有好几个皇帝落马,宇文化及自然不用说了,不久之后,还有几位。
这些称帝或者称王的人之中,最主要的有:郑帝王世充、楚帝朱粲、江南的楚帝林士弘、夏王窦建德、定杨天子刘武周、梁帝梁师都、凉帝李轨、长江以南的梁帝萧铣、燕王高开道、盘踞在江都的吴帝李子通、魏王吕崇茂、突利可汗刘季真。
无疑在众多诸侯之中,李唐是势力最大的一个,地盘包括关中、并州、巴蜀,以及江南的一部分地区,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天下的二分之一。而且李渊父子的统治也很正规,不像其他人,半草寇半政府,所以得到了天下归心。
王世充篡夺之后,隋王朝残余的武装势力和残余的郡县以及一些势力很小的便民军领袖,争先恐后的向唐朝投降。就连最先举起反抗大旗的长白王薄都向李渊称臣,天下的形势基本上已经明朗了。
而王世充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王世充的想法应该是非常幼稚的,之所以他在宇文化及之后再次作出蠢事儿,原因就是他觉得眼前的形势很有可能演变成当年的五胡乱华,就是有一块地盘就能当皇帝,而李唐也好,窦建德也好,都会跟他和平相处,自己守住自己的国界。
但是他完全没有看到李唐的潮气蓬勃,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气吞山河,根本不允许其他的势力存在。
而王世充坚信东都和长安可以和平共存,他也知道李渊不可能不来揍他,但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够坚持打几场胜仗,一定就可以把形势稳定住。将来东都和长安以及窦建德等人并存的局面一定会实现。
所以王世充在做皇帝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加强东都的防御,重点防御对象当然就是李唐。
对于李唐来说,虽然已经占据了大隋朝的半壁江山,但目前俨然已经成了国际社会的公敌,王世充目前自保,但定杨天子刘武周和夏王窦建德,已经开始对大唐全力开火,从两个方向上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首先是窦建德,窦建德这个人,在所有的变民领袖之中,算是素质很高的一个,他不贪财不好色,能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只有一点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那就是他经常装作是隋王朝的忠臣。
本来大家都是反隋的义士,他的这种自居,让人感觉到特别的不伦不类。当王世充罢黜杨桐自己称帝之后,窦建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和王世充断绝关系。断绝关系也就罢了,他还给杨广修建庙宇,并且把萧皇后和宇文化及的人头全都送到东部突厥交给义成公主,以示忠诚。
这就让人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了,你窦建德刚刚起兵的时候不是高举推翻暴隋的旗帜嘛,怎么一转眼又转了风向标了呢。窦建德自以为厚道,其实这样一来还不知道伤了多少老百姓的心,后果以后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人里面最具有战斗力,却始终不得志的人就是刘武周。虽然他从鹰扬可汗变成了定杨天子可是支持的人越来越少,天天打仗,地盘却一直没见大多少,今天得到的明天就会失去,绝对不像唐王朝发展的如此顺利,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为了全面的占领河南地区,王世充也向唐王朝的周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他并不认为大唐朝会对他展开反击,因为刘武周比他打的更猛,而且刘武周打的是唐王朝的第二个死穴,并州。
李渊起兵的根据地是并州太原,失去了太原等于失去了一条胳膊一条腿,所以李唐始终把作战的最前线放在并州,一开始的时候,对王世充简直就是一种纵容,所以王世充有一种错觉,李唐已经默许了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什么大的志向,稳稳地坐住河南,就够他光宗耀祖的了。
于是他开始学着别人做皇帝,一开始的时候,还真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儿呢。王世充做皇帝,办公没有固定的地点,随时都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亲自接受奏章,最厉害的是,人家还没有任何的警卫,出宫也不用武警部队戒严,就像是老百姓逛自由市场一样,老百姓要是看见了,可以给他递奏章,没有奏章也没事儿,躲开就行了,别占了皇帝的车位就行,其他的没事儿。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