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说网【13xiaoshuo.cc】第一时间更新《科学春天: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最新章节。
第16章寻找新的科研基地
1954年,在中关村的农田里,中国科学院第一栋供科研使用的楼房建起来了。这栋楼房供近代物理研究所使用,这里成为新中国发展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基地。
后来,在中关村又陆续建起了有关研究所的科研用楼,为新中国的科学城打下了初步基础。中关村成了中国科学院新的发展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确定在中关村建立新的发展基地,是经过了多方商讨,多次调查才最终定案的。在中关村方案之前,还有几个方案,但都没能成功。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随着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旧有的研究条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的要求。
因为这个问题,郭沫若曾经多次主持院务会议,讨论研究基地的未来建设。当时在北京城内寻找发展基地已经是不可能了,未来的方向只有向城外发展。
1950年8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务汇报会上,院领导曾经提出可能作为新院址的地方有4处:
一是圆明园附近;
二是西郊公园附近;
三是海淀镇以东,京绥铁路以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北边的土地;
四是西郊公园以南,阜成门外法国教堂以北土地。
院务会议决定由钱三强去清华大学请两位建筑专家,会同陆学善等到上述4处先行了解情况。
经钱三强等人的踏勘和比较,其他方案相继否定,中关村方案获得大家认同。后来,郭沫若又亲自偕同几位院领导前往中关村实地查看,并与各有关部门协商,最终确定了以中关村一带为新院址,中关村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基地。
1951年2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讨论了第一期基建计划,决定近代物理所、社会所等在中关村建楼,当年年底即开工。
1952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建筑委员会暂行规程》,暂行规程指定吴有训副院长为建筑委员会主任,陶孟和、竺可桢为副主任,钱三强、曹日昌任秘书。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