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波浪
在海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波动,从风产生的表面波,到由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产生的潮波,还有表面看不见的且下降急剧的密度梯度层造成的内波,以及我们在实验室十分难得一见的海啸、风暴潮等长波。此外,海水温度、密度、声速和海洋深度等,也是物理海洋学中最为常见的基本要素。同样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海洋工程、海洋养殖业、海洋环境保护均有特殊意义。海洋深度的测量,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一切有意义的海洋学测量值,都必须用深度、纬度和经度坐标进行定位。
渤海
渤海位于渤海海峡以西,由华北海岸、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出口不宽,属内陆海。自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的蓬莱角连线为界,东接黄海。出口处有庙岛群岛屏障,并分割成许多水道,最宽处也不足24海里,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为我国内海。渤海是浅海,石油、盐、水产资源丰富,沿岸有天津、秦皇岛、营口等海港,为京、津和华北地区门户。
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介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的蓬莱角之间,宽约106千米,是出入渤海的惟一通道。位于海峡中的庙岛群岛,把渤海海峡分隔成11条通往渤海的水道,历来被称为咽喉要地,坚守这个要地,就可保护京津。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中部地带,横贯巴拿马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国际航运水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水闸式运河。全长81.6千米。宽152~304米,水深13.5~26.5米。可通行6万吨级以下的舰船。巴拿马运河于1881~1914年开凿,1920年正式通航。该运河的开通,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2700~7500海里。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是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表层是由为数不多的(10~25)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起来的。板块的块体很厚,一般既有大陆地壳,也有大洋地壳,只有个别板块没有大陆地壳。每一个板块都“浮”在地幔的某些黏性层之上,彼此都能独立地运动,并相互挤压、摩擦。板块运动时,许多动力活动常集中在其周边。目前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作用。大陆是板块的一部分,而且同板块一齐运动,正如木头冻结在冰块中的运动一样。板块之间常以洋中脊、大陆裂谷、岛弧、海沟以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特征为其边界。
半深海沉积
半深海沉积又称陆坡沉积,水深在200~2000米范围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大陆坡。半深海沉积物组分较多,也较混杂。沉积物组合和分布区位有所不同,在陆架波折线以下,粗位沉积很少,仅呈斑块状零星分布。在邻近山脉海岸的陆坡海底,有些地区由于侵蚀滑塌,沉积物缺失,造成基岩裸露。在海底峡谷中,为泥、粉砂、细砂和砾石等混合沉积,其中常有更新世末期和冰后期的沉积物,但仍以陆源碎屑为主,还有少量的砂砾和生物碎屑,并交替出现具明显层理的砂和粉砂与半远洋泥层。半深海沉积区海底坡度较大,特别是坡度陡、沉积率高的地区。由于重力和侵蚀等作用,沉积物固结度和稳定性较差,常导致沉积体上部断裂发生滑坡下落,下部遭受挤压发生褶皱和冲断层,向上拱起形成小丘,堆积成层理间断、坡面杂乱的巨厚沉积。
边缘盆地
边缘盆地为岛弧陆侧的深海盆地,又称弧后盆地。水深约2000~5000余米,为沟—弧—盆系组成部分。边缘盆地位于岛弧与大陆之间(如日本海),或岛弧与岛弧之间(如菲律宾海),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被海底岭脊分隔成若干次级海盆。外形包括线状至等轴状,十分多样。主要展布在太平洋西部,少数见于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多数边缘盆地具大洋型地壳,如南海海盆地壳厚仅5~8千米左右。有的盆地地壳稍厚,属过渡型地壳或变薄陆壳,如东海冲绳海槽。边缘盆地上覆陆源、火山碎屑或远海沉积物,厚度不一,在百米至数千米之间。基底熔岩多类似于大洋盆地的拉斑玄武岩,或略带有岛弧熔岩的特点。盆地内多见正断层、地堑等引张构造,盆缘常有陡崖。多数边缘盆地热流值较高,可达2微卡/(厘米2·秒)以上。一些边缘盆地已鉴别出条带状磁异常,但与大洋盆地的相比,异常强度一般较弱,线性布局不很清晰。深海钻探、拖网采岩样等资料表明,边缘盆地相当年轻,大多形成于新生代。
白海
白海位于俄罗斯西北部,介入科拉半岛与卡宁半岛所夹南部封闭海域,北端与北冰洋中的巴伦之海相通。由于一年中约有200多天被雪白的冰层覆盖,故将其叫做白海。白海中有坎达拉克沙湾、奥涅加湾和德文斯克湾等3个较大的海湾,最大水深332米,中部水深一般70~100米,北部水域一般在20米左右。南部水域分布着索洛韦茨基耶群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13小说网【13xiaoshuo.cc】第一时间更新《海洋科学知识》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