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全集(第六卷·序跋)》转载请注明来源:13小说网13xiaoshuo.cc
《季羡林序跋选》序
集子的名字是《季羡林序跋选》,但是我仍然要写上一篇序。这岂不是叠床架屋了吗?可能是的,可是序仍然要写。
我为什么这样刚愎自用呢?
原因恐怕要从很远的地方讲起。对于散文,我曾在几个地方都讲过,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长、成就最高的散文国家;散文在中国是最为人民喜爱的文学体裁。对于序跋,我同样也可以这样说。实际上序跋也属于散文的范畴。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伟大作家都写过一些序或跋。从汉代的司马迁开始,他写了《外戚世家序》、《太史公自序》等等文章。晋代的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唐代的王勃写了《滕王阁序》。李白写了《春夜宴桃李园序》。韩愈写了《送孟东野序》等等。柳宗元写了《愚溪诗序》。宋代李格非写了《书洛阳名园记后》。欧阳修写了《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所谓“书后”,实际上就是跋。宋代以后,还有大量的序跋。直到近代,此风不衰。梁《昭明文选》所选的各种文体中也有“序”这一项。这样的例子是举也举不完的。我之所以这样列举例证,无非是想说明,序跋这种体裁在中国是有悠久而又光辉的传统的。直到现在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我自己也在其中。
但是,也并非没有例外。我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他读书不喜欢看序跋。这使我有点吃惊,我原以为是任何人都是喜欢读序跋的。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他读书总是先看一看序跋。鲁迅的作法是有代表性的。
我为什么喜欢读序跋呢?我觉得,序跋同日记一样,在这里,作者容易说点真话。在其他体裁的文章中,作者往往峨冠博带,在不知不觉中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装腔作势,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这些东西,读起来让人感到腻味,读不下去。当然,有人在日记中也不说真话,比如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是众所周知不完全说真话的典型。他是拿日记当著作,准备有人来抄了出版的。他在里面大抄朝报之类的东西,梦想有朝一日得到御览,从而飞黄腾达。这一点早就有人指出来过。不过,这究竟是极个别的例外,不是日记的正宗。序跋与日记也不完全相同,其能说一点真话则一也。我同许多人之所以喜欢读序跋,其原因就在这里。
就我自己而论,我不但喜欢读序跋一类的文字,而且也喜欢写。其原因同喜欢写作几乎完全一样。这就是,序跋这一种体裁没有什么严格的模子,写起来,你可以直抒胸臆,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如果把其他文章比作峨冠博带,那么序跋(当然也有日记)则如软巾野服。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不受遏制,欲行便行,欲止便止,圆融自如,一片天机。写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写到这里,我在篇首提出来的那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序上加序?便自然得到解答了。
但是,据我自己观察到的,序跋也不完全是这个样子。有一些序跋,特别是名人的序,大概是受人请托,情不可却,也许还有一点什么“效益”之类的东西,于是乎,虽然那一本书实在并不怎么样,写序的人也只好不痛不痒地加以空洞的赞誉,虚伪之气溢于楮墨之表,扑人眉宇。谁读这样的序而不感到别扭,不感到腻味呢?
这样的序,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欣赏的。可是,我当时还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决不写这样的序,压根儿没有考虑到;因为写这样的序是名人的事,自己决非名人,离名人至少还有十万八千里,存在决定意识,没有这个存在,也就决不会有这种意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足球]安东绿茵日记》《成为神明的我只锤奇观》《馥欲香片》【笔记阁】《华娱调教师》《从泰坦尼克号开始》【秒读网】《重开吧!蜘蛛侠!》《石破天穿越令狐冲》《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季羡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小说网13xiaoshuo.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