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全集(第六卷·序跋)》转载请注明来源:13小说网13xiaoshuo.cc
锦上添花
spanclass="content-word-small"——《国外文学》代发刊词/span
当前我国关于外国文学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争奇斗妍。这充分说明,我国广大的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同志们,砸碎了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使我国的外国文学园地开出了朵朵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无论如何,看来广大读者的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没有必要再出版什么新的刊物了。借用一位同志的话说,就是,没有必要再锦上添花了。
那么,北京大学为什么偏要来锦上添花呢?
这原因应该从几个方面谈起。第一是北大的主观力量。北大与外国文学有关的目前有三个系、两个研究所。语种新的与古的加起来有二十多个。当代的重要语言应有尽有,还有一些国内少见的稀有语种。古代语言除了亚洲的以外,还有欧洲的。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员有三百名之多。其中专门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的有六十多人。即使我们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我们的学习任务还很繁重,但这毕竟是一股比较强的力量,而且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们都有很大的干劲,有很高的积极性。这种干劲和积极性应该充分加以调动。
其次,社会上对外国文学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一般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对外国文学有强烈的爱好。我自己就经常接到青年朋友的来信,有的甚至把钱寄了来,托我给他(她)买外国文学的书,并且声明,什么书都行。每次看到信和钱,我心里就久久不安。在一个下乡知识青年手中,十几块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是他们节衣缩食省下来的,我们怎样去满足这些嗷嗷待哺的青年,不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吗?此外,许多大学和师院的中文系都有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怎么把这门课程教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大学和师院的老师和学生都同样迫切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中译本和研究论文。我仿佛看到千千万万的青年站在我们眼前,渴望着我们帮助他们。对于这样一些青年,我们能够无动于衷漠然置之吗?
最后,还要看一看我国研究外国文学的情况:成绩很大,这为主;但也还有不少不足之处,这是其次者。即使我们现在暂且不谈两千年前对印度文学的介绍,我们近代介绍外国文学的历史已将近一百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的先进的学者把大量的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来。最初当然是筚路蓝缕,惨淡经营。一个不懂外文的林琴南竟然同别人合作译出了大量欧美文学作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到了鲁迅时代,他以惊人的毅力毕生锲而不舍地介绍外国文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能是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30年代出现过光辉灿烂的局面。解放后,我们介绍外国文学的成绩更是远迈前修。质量与数量都决非解放前能够比肩的。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对的。但仅仅看到这一点,也无助于进步。倘若把过去的将近百年的历史做一个回顾与总结,就会发现,我们的介绍,无论从国别方面,还是从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方面,都有不平衡之处、片面之处。我们从来很少制订什么介绍计划,即使有了计划也由于某一些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有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
把上面说到的几点归纳起来,我们就会觉得,我们再在锦上添一点花,好像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怎样来在锦上添花呢?我们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补苴罅隙
过去的翻译和介绍,既然还有点不够全面,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不全面或者缺陷弥补起来。这种例子多得很,简直是不胜枚举。我只举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国家——印度。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年轻的印度文学爱好者。在谈话中,他认为一部印度文学史就是这样的:古代有两部大史诗(连这两部史诗也只是听到名字),中间有一个迦梨陀娑,他的名著是《沙恭达罗》,近代有一个泰戈尔和一个普列姆昌德,如此而已。我听了简直大吃一惊,啼笑皆非:难道印度文学就是这个样子吗?继而一想,造成这种情况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我们从事印度文学研究的人,没有全面地介绍印度文学,就连那两部蜚声世界的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过去也没有认真介绍过。造成这种恶果的就是我们自己。其他国家情况也差不多。连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也都有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过去没有注意到。今天既然知道了,当然要加以改正。
一般说起来,我们对欧洲中世纪一直到古典主义这一段的文学介绍得比较少,其他国家的中世纪或与中世纪相当的文学也介绍得很不够。一提到中世纪就想到黑暗时代。现在已经有人发现,那个时代也并非完全黑暗。当然我们也决不能说,那个时期的文学特别繁荣,特别优异,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个时期的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有其特点,我们也应当适当地加以介绍。至于一些小国家,一些大国家的小的语种,往往为我们所忽略。一些国家的古代文学,比如伊朗和埃及,介绍得几乎等于零。过去我们介绍外国文学,往往有一阵风的情况,说是泰戈尔,那就大家都瞅着泰戈尔。说是巴尔扎克、高尔基,那就大家都瞅着巴尔扎克、高尔基,一拥而起。不是说这些伟大作家不应该介绍,而是说要有计划地全面地使用力量。我们过去没能做到这一步,现在都要加以弥补。
此外,有一些世界名著,过去译本质量不高,有的还是间接译过来的,比如果戈里的《死魂灵》,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易卜生的戏剧。看来这一些都有重新翻译的必要。
要想做好上面这些工作,决非一举手一投足就可以办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决非一个单位能够胜任的,全国研究外国文学的单位或个人,应该通力协作,先订出一个十年计划,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地把这些补苴罅隙的工作做好。我们北京大学的同志们愿意追随全国同行之后尽上自己的绵薄。
第二,继续介绍
上面讲的是弥补过去的不足之处。这里再谈一谈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现在全世界各国形势都在不断地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当然也决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日新月异,人才辈出。我们应当紧紧跟上形势。由于“四人帮”的破坏,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对国外情况不甚了了。现在情况改变了,我们应该努力把外国当前的文学加以介绍。
介绍当前的文学,要冒一定的风险。情况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一个作家今天是这样子,明天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今天觉得好,介绍了,明天可能就会受到谴责。而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早有定评。那些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早已被淘汰了。当前的作品却完全不同。西方有一句谚语“闪光发亮的不都是金子”。眼前有一些作品可能闪着光发着亮,但过了不久有的就会光消亮逝,很少有人再去理睬。比如过去颇为流行的辛克莱的小说和《西线无战事》之类的作品,现在很少有人提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的意思是,只要真闪光发亮,我们就要独具慧眼,加以介绍。至于能否长期发光,永久发光,那是另一回事。这是由中外广大读者去决定的,我们只能尽其在我。
第三,了解情况
我在这里指的是下列的情况: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季羡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小说网13xiaoshuo.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