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小说网13xiaoshuo.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化学书籍的翻译与化学知识的传播
西方近代化学知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硝烟而开始进入中国的。对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林则徐归因于“器不精”和“技不熟”,即军事技术落后。鸦片战争后期,就有一些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技术知识,仿造军火和轮船。军工技术与化工技术密切相关,在仿制火药火器的活动中,必然接触到一些酸碱知识和金属化学知识等。就是在这种仿制洋枪洋炮和洋船的活动中,中国人开始了解到一些零散的近代化学知识。比如,19世纪初欧洲化学家合成起爆药雷酸银的技术,就在鸦片战争稍后传入并为中国人掌握。
当时,关于雷酸银的制法,“夷人甚秘其方”,后来“粤中大吏向夷人购得其方”(丁守存《自来火铳造法》,见魏源编《海国图志》百卷本第57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丁守存在天津监造地雷、火机时,进行了仿制,获得成功。丁氏在其《自来火铳造法》一文中,记载了他实验过的硝酸钾和乙醇的提纯方法、硝一矾蒸馏法制硝酸和雷酸银制法等。制造雷酸银技术比较复杂,雷酸银对化学杂质十分敏感,混有杂质即易爆炸,因此用于制取它的硝酸、乙醇和银需达到相当的纯度。丁守存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掌握雷酸银的制造技术,确属难能。(潘吉星:《论清代化学家丁守存的起爆药雷酸银合成》,《科技史文集》第15辑,第58~67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关闭的大门被打开了,但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并没有因此而很快传入中国。一方面,清廷仍顽固坚持闭关政策,林则徐、魏源等先觉者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呼喊被弥漫全国的中世纪的梦鼾所淹没了。另一方面,自1807年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和恢复活动的来华天主教士恃船坚炮利为后盾,也不再以科学知识为敲门砖。所以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间,传入我国的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十分有限。
中国人了解独立的化学学科,可能以玛礼逊学堂的学生为最早。该学堂是为纪念第一名来华新教传教士玛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年)而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839年在澳门开办,招收了几名中国幼童入学,1842年该学堂迁至香港后,曾一度开设过化学课,自然是十分肤浅的(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一些传教士医师在行医过程中,也附带传入了某些化学知识。传教士医师受过较多的科学训练,又以治病为幌子,故能赢得一些中国人的好感。在近代早期的西学东渐史上,传教士医师具有一定的贡献。最早的一些西方科学著译,大都是他们编译的。如玛高温(D.J.MacGowan,1841—1893年)译介过物理、天文、航海知识,合信(BenjaminHobson,1861—1873年)较系统地译介了西医知识,译有《西医五种》(1851—1858年)。西医离不开自然科学知识,合信在译医书之时,就编译了一本《博物新编》(1856),作为《西医五种》之一。《博物新编》是一本自然科学常识书。这本书虽属常识,却是近代科学的常识,它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介绍的科学知识的水平。该书共三集,分别介绍理化、天文和动物学知识。其第一集“地气论”和“水质论”等篇之中介绍了化学知识。它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元素理论:“天下之物,元质(即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此以生”,并具体阐述了养气(今氧气)、轻气(今氢气)、淡气(氮气)、炭气(二氧化碳气)、磺强水(硫酸)、硝强水(硝酸)和盐强水(盐酸)等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制法。此外,他的《内科新说》(1858)卷下“东西本草录要”也介绍了一些化学药品的制法。
《博物新编》是第一部介绍了近代化学基础知识的译书(在1853年,玛高温编译有《博物通书》出版,合信氏把自己的书名曰“新编”,当即相对于玛氏书而言的,但《博物通书》中并没有介绍化学知识),但该书并没有提到化学这一科学分支。最早把Chemistry译为“化学”并介绍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的化学学科的,是上海墨海书馆的翻译家。墨海是英国伦敦会在华出版机构。馆主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1796—1857),认为,为了使中国人皈依上帝,必须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发达,为此应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技文明。墨海聘请著名数学家李善兰(181l—1882年)等人与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1815—1887年)等人合作,翻译了几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植物学著作,较系统地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译出一部化学书。不过,他们已把chemistry一词翻译过来,称为“化学”。墨海书馆雇佣的中国学者王韬(1828—1897年)的《蘅华馆日记》咸丰五年正月十四日(1855年3月2日)日记中已提及“化学”一词(刘广定:《中文“化学”源起再考》,台北·《化学》第50卷,1992年第1期第17~20页)。稍后,伟烈亚力主办的《六合丛谈》(月刊,1857年)创刊号(1857年1月)“小引”之中指出:“……化学,言物各有质,自能变化;精识之士,条分缕析,知有六十四元(即元素),此物未成之质也。”他们以“变化”之“化”译以物质反应变化为研究对象的chemistry这一学科,极为贴切。伟烈亚力在“小引”中还把化学与“察地之学”(地质学)、“鸟兽草木之学”(动、植物学)、“测天之学”(天文学)、“电气之学”(电学)、“重学”(力学)、“听学”(声学)和“视学”(光学)等并列,从此,化学作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分支,逐渐为中国人所了解。化学一词还传入了日本,并取代了日本人先前音译chemie的“舍密”一词,至今日本称chemistry为“化学”。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一次失败。清廷终于认识到中国遇到了几千年未有过的大变局,再也无法闭关自守了。由此,清廷的一部分上层统治者发动了一场所谓“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为了自强,“自强”的核心就是要学习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军工技术。从1856年筹办上海江南制造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次第兴建。而军火、矿冶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也离不开化学。因此,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
1868年,京师同文馆出版了该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1872—1916年)所著《格物入门》,其中有《化学入门》一册。《格物入门》虽在1868年刊出,但其编译在1866年即已告成。《化学入门》分为“总论”“原质”(元素)、“气类”(气体)、“似气类”(非金属)、“金类”(金属)、“生物之质”(有机物)共六章。全书采用问答体,介绍了30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已粗具化学知识系统的轮廓。
在《化学入门》问世的时候,已有人着手翻译专门的化学书籍,他们是广州博济医局的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JohnG.Kerr,1824—1901年)与其学生何了然,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年)。
嘉约翰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医师,自1853年起主持医师传教会的广州博济医局。自1866年起,他在该局附设学校讲授解剖学和化学。何了然曾从合信氏学医兼及化学。他们在1869年开始翻译《化学初阶》,1970年译成二卷,1871年刻成印行间问(王扬宗:《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中国科技史料》第11卷,1990年第1期,第84~85页)。
徐寿(1818—1884年),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他早年科举应试不获售,后来转而研究格物制器等实用之学。在《博物新编》刊行不久,他在上海得到该书。后来他认真研读,并照书中所述做了许多理化实验。后来,他被曾国藩招至幕下,试制成功“黄鹄”号轮船。1867年,他被调到江南制造局襄办造船。经徐寿的请求,制造局于1868年6月专设翻译馆,聘傅兰雅为主要口译人,开始较大规模地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徐寿对化学特别重视,翻译馆设立之初。他就计划翻译化学书。从1869年开始,他与傅兰雅合作,由傅氏口译,他笔述翻译了一系列化学著作,为化学知识的介绍与传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由于化学专门著作的汉译在当时尚属初次,许多元素与化学概念在汉语中都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因此必须拟定一套元素与化学概念的汉译名。为此,徐寿等人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1869年,他们开始翻译《化学鉴原》,同年11月他们译出了该书全部,在该书第一卷,即概述化学理论的一卷,他们添加了“华字命名”一节,阐述元素与化合物的译名方案。关于元素的译法,徐寿等首创了以元素英文名称的第一音节或次音音译为汉字再加偏旁以分别元素的大致类别的造字法,巧妙地将元素名称译成汉字。他们据以新造的汉字元素名称如钙、铍、锂、钠、镍等合乎汉字习惯,几乎看不出是新造的汉字。他们的这一元素译名原则与所译51个元素汉名中有38个至今仍为我们所习用,丰富了汉语科学语汇。而在当时,嘉约翰、何了然了解到他们的译名后,就在翻译《化学初阶》时采用了徐寿等人所拟的一些译名。(王扬宗:《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中国科技史料》第ll卷,1990年第l期,第84~88页)至于化合物的译名,徐寿等除对一些特别常见的化合物采用意译外,一般都译其化学式,“连书原质之名”,如硫酸铜其中文译名为“铜养硫养”等。
《化学鉴原》于1869年译完(王扬宗:晚清科学译著杂考,《中国科技史料》第15卷1994年第4期,第35~36页),1871年作为翻译馆的第一批译书,稍后于《化学初阶》刊印问世。《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是最早的两部系统地介绍无机化学知识的两部汉译书。凑巧的是,它们是根据同一部原著翻译的,都是译自Well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ofChemistry的无机部分,原书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很流行的课本。著者DavidA.Wells(1829—1898年)是美国科学著作家和经济学家。《初阶》译文比较简略,而《鉴原》内容很丰富,译文也比较流畅,被时人誉为“化学善本”。在此我们着重介绍《鉴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小僵尸也想世界和平》《捡垃圾》《文豪1978》《绝境黑夜》《跳崖后全京城追悔莫及》【小说书包】《犯罪专家在恋综杀疯了》【格格党】《在求生综艺被植入大佬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