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下)

艺术大观园(1 / 3)

民俗艺术

从广义上讲,民俗艺术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它是发生在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各种生活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对生活现象的考察与检视,实际上这种研究本身就是一门关于传统文化的学问。

尽管人们并不一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构成多大的意义,民俗艺术在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民俗艺术在人类日常交流中的“表演”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我们知道,产生于生活的民俗习性、营造装饰、节庆礼仪、言谈举止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那么,在进行民俗艺术研究时,不能忽视。既要把握其内在的核心问题——民俗艺术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深刻关系,讨论由传统文化滋养与浸润着民俗艺术的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对其进行详尽入微的勘察和调研,以解释民俗艺术的起源、发展、功能、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含义。

文化传统与民俗艺术

在前文中“人与文化”已就文化的语词进行过梳理,从中不难发现文化概念宽泛且意涵深厚,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定义过文化。只是作为艺术文化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应该把一切艺术实践,无论是产生于何时、何地、哪个民族,都将视其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如人文科学都是把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文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语言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语言现象;社会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家庭、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形态等现象。研究文化现象的角度各有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同样,艺术文化学也是将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但是,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文化现象是作为社会的文化表现形态而存在的,与之相伴随的文化是先辈传承积累下来,并不断发展着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依照这种观点,当人们谈到中国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体现中国人身上的那些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里所谓的生活方式包括能体现出某种文化特点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中国人的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正是这种种的因素把我们造就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其次,中国文化还表现在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是怎样借助于其特有的语言、文字、行为、艺术和物质形式而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点的。

其次,文化一直处于发展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其内部结构调整与发展外部条件改变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干扰,如宗教思想的渗透和种族信仰的不同而引发的争端,甚至是战争的动荡造成的影响。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是不断发展着的。

从根本上说,文化既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文化亦是相对保守的。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会处于一种相对持续的稳定状态,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自我进步同时又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过程,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其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又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发出灿烂的光芒。

按照艺术文化学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那么“传统”也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同时传统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既然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它历经积累和传承得以留存,由此可见,文化与传统是不可分离的,于是,传统与文化常常被称为“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官方的或是非官方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等等,都可视为文化传播的方法。

通常来说,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行动。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并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拥有,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特点。例如:“作为口头文学的主要类型,谚语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谚语虽然没有具体作者,但却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又如中国地域辽阔,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内容亦丰富多彩,唱腔也是各有不同。这些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的唱腔吸取了当地的民谣、山歌、号子的养分,题材大多源自口头文学,表达的是人生悲欢离合、生死爱恨等,深受百姓的喜爱。

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书面的、文字的、口头的、实物的等多种多样。因此,民俗文化的传统性强调的也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如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就是以口头形式将其传布出去,而非作家的创作或其他书面文字形式流传的文学作品。

人类获取知识和观念的途径有很多种:有从学校教育当中获得的,被称之为正式途径的一种;也有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得的,比如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获得的习惯性的知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传统性的文化现象更多的是以非正式的途径传播获得的,如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行为习惯等。并没有人刻意地向我们传授如何过春节,但我们都知道该怎样过春节。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环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和重复父母或周围所有的人的过节方式。“模仿”和“重复”是我们成为文化人的一个必经途径,它是如此的普遍和自然,以至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正在接受和传播一种文化的东西。这就是文化传统性所体现出的文化观象传播途径的非正式性的特征之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与时尚相对立,时尚往往是短暂的、瞬间即逝的,但传统却是经久不衰的,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呈现其永恒的生命力。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日益普遍,当今许多年轻人开始喜欢和接受西方的节日,因而很多人担忧有朝一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将会被西方的节日所替代。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年轻人过西方的传统节日,多为满足好奇心和追求时尚所驱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储满了几千年的文化信息,承裁着厚重的民族情感。传统习俗不是人们想丢就能丢掉的,想忘记就能忘记的。一旦人们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追求时尚的新鲜感消失后。西方节日将被忘记或是被另一种时尚所替代,而后者却不定是西方的,有可能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民俗形式。也就是说,外来文化要取代本土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它要能够满足和补充本民族的某种需要,并逐渐被消化,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快读屋】《预支未来,修出个人间武圣!》《全民诸天三十年后》【新平凡文学】【桑舞阁】【梦琪小说】《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泰昌大明》《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

奉旨成亲 其他 / 连载
奉旨成亲
其君折枝
【先婚后爱/双向暗恋/青梅竹马】徐端宜端庄娴淑,出身名门。京师名门之中,不知多少勋贵子弟想求娶她。谢清崖纨绔浪荡。虽然生得俊美无俦,却门庭败落,自己也是个不成事的。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两个人,竟然会在一起......
34万字5个月前
当维修工的日子 其他 / 连载
当维修工的日子
带刀
中年男人做了物业维修工,开始了他充满正能量的打工生涯…
90万字一年以前
龙藏 其他 / 连载
龙藏
烟雨江南
《龙藏》卫渊本无大志,但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走上征战四方、开疆辟土之路,直至关山踏尽,未曾白头。不正经的简介一:仙人也怕工业化!这是一个发生在玄幻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故事。...
213万字13天前
怎敌她软玉温香 其他 / 全本
怎敌她软玉温香
鱼山醉
提起乔沅,上京诸人无不羡慕她的好命。出生钟鸣鼎食之家,才貌都是拔尖儿,嫁的男人是大霁最有权势的侯爷,眼见一辈子都要在锦绣窝里打滚。乔沅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她做了个梦。梦里她被下降头似的爱上了一个野男人,抛夫弃子,为他洗手作羹汤,结果还被抛弃,最后在一个大冬天投了湖。梦的结尾,一个看不清面容的女人站在她的坟茔前,怜悯道:“夫人,你放心去吧,我会替你照顾好侯爷。至于小少爷,我找了一户人家,虽然以后不再
40万字一年以前
晋末长剑 其他 / 连载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正如唐代诗人徐夤在《两晋》诗中所写的那般:“三世深谋启帝基,可怜孀妇与孤儿。罪归成济皇天恨,戈犯明君万古悲。”西晋得国不正,犯了太多错误,继承了东汉、三国以来的种种弊端。到了晋末,已经积重难返,亟待重新构建帝国的价值观及统治体系。但是“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历史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自作孽,不可活。穿越者来到逐渐崩溃的西晋末年,他所能做的是——先活下来。
374万字18天前
云鬓楚腰 其他 / 连载
云鬓楚腰
白鹿谓霜
陆则矜傲清贵,芝兰玉树,是全京城所有高门视作贵婿,却又都铩羽而归的存在。父亲是手握重兵的卫国公,母亲是先帝唯一的嫡公主,舅舅是当今圣上,尚在襁褓中,便被立...
37万字一年以前